跟著一首取材于“泰伯奔吳”的吳歌“擊缶而歌”,11月18日晚,第三屆江南文脈論壇專場戲曲晚會《戲韻?江南》在無錫靈山演出?!白罱稀钡耐褶D戲腔,傳唱江南文脈千年風騷。
當晚,揚劇、京劇、越劇、黃梅戲、錫劇、滬劇、評彈等江南地區廣為流傳的戲曲劇種先后登場,帶來《衣冠風騷》《謝瑤環》《金戈鐵馬》《王陽明》《不越雷池》等經典選段。江南千年文化變遷中那些留在戲曲舞臺上的鮮美語言、理性身影與詩化人命,穿越時空“立”于舞臺之上,將江南詩性文化的地域特征和精神風貌娓娓道來,也彰顯了江南文假名人的歷史價值與現不二價值。
整臺晚會以江南地區歷史發展端倪進行謀篇,一篇篇典故、一個個人物,帶觀眾重溫了江南文化茂盛發展的幾個緊迫歷史節點,除了商周、東晉、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等歷史足跡在詩詞歌賦戲曲中的精彩呈現外,還扎眼展現了江南文化在近當代的發展歷程,贊許了江南人民受苦耐勞、綻放包容和爭先創優的精神。
其中,錫劇《錫商》展現了一代錫商“敢創人先、堅強剛毅、崇德厚生、實業報國”的錫商精神;滬劇《敦煌兒女》以“一帶全部”中緊迫細膩交織地“敦煌”為布景,謳歌了一代代敦煌人信守設想的玄妙情愫;評彈《江南好風景》則在琵琶曲中,用吳儂軟語的九轉三回、嚦嚦鶯聲形色出蘇浙滬皖四季美景和江南的無盡風景。
整臺晚會劇種豐富多彩,演員聲勢浩大,既聞明家名角,也有新人新曲,彰顯了江蘇戲曲的茂盛發展和地域文化的多元共生。若是說江南文脈是一條湯湯大河,戲脈是一脈涓涓支流,經由歷史淘洗得以流傳于今的優秀戲曲作品,既是歷代社會世相的藝術化折射,亦然江南文脈的具體呈現,其千百年來流芳傳播,為文脈的綿延增光添彩。
揚子晚報/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/文
新華日報·交織點記者 吳俊/攝
校對 盛媛媛天天游戲